我是一位旅客,到访过很多国家,也热爱发掘大马的美。很多人以为我一定到过东马,殊不知今年的五月初旬是我第一次踏入东马。而这一趟探访的不是东马的旅游胜地,而是东马不为人知的禁地 – 无国籍。
经历过许多的旅游,许多的爬山涉水,却没有一次能比这一趟更累、也没有一次能比这一趟来得更有意义。
很荣幸、很感恩自己这一次能作为公益团队的一员,探访这些可爱的小朋友们。
在分享这一趟到访的过程和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前,有几件事必须先向大家说明。
- 什么是“无国籍”
这其实是一个敏感话题,不容深谈也无法详细解释。再度拜托“论政客”们不要放大这个话题。我会在这里简单说明,提供大家一个概念和基本理解。毕竟这一篇文章将只专注于教育这一块。
这次拜访的孩子们中,绝大部分他们的祖父母都来自其他国家。老一辈的人坐上了船、打鱼、航海、飘洋过海来到了马来西亚这一片土地。
他们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定居,建立家庭,生儿育女。但他们“忘了”一件事 —— 登记他们的儿女为大马公民。
儿女们长大后,也各自建立家庭、生儿育女。不幸的是他们无法为孩子们登记为公民,因为他们自己就不是公民,资料上也无法追溯回上一代证明他们就在大马出生。因此,这篇文章里你所看见的孩童们,均被列为“无国籍”。(“无国籍”一词甚至不存在于政策里。虽然代代出生在这片土地上,但他们更多被唤作为“非法居民”)
这些无国籍的孩童们,完全不受马来西亚法律照顾,甚至完全没有公民权。
他们无权像普通小孩一样去学校上课。
- 这一趟到访我们做了什么?
一次性的善良是一种伤害。我自己深刻认同这一句话。所以这一趟到访,不是为“教书”、不是为“解救”或是任何援助。以下为我们的目的与计划。
- 这一次的团队中,团员有教育界的专家,负责观察孩童们的学习能力以及建立一套适合这些孩童们的教育系统。我深深地敬佩也很感激这些专家,让孩子们能更有效的学习。
- 此外,团队中有公益团体的代表,我们一起收集孩童们的画作与“心声”,并把它们带回西马进行筹款义卖。义卖会上所筹得的款项将全数献给孩童们现有的学校。以便改善他们的学习环境!(以下为孩童们现在的学习环境,他们称之为学校的地方。)
*若有意购买孩童们的画作,义卖会资料将在我的专页里更新,请关注并留意详情 – 点击这里追踪更新
- 当然还有我啦~ 旅游、拍照、写文章的无名小卒。我们正在讨论设立一个叫“公益之旅”的计划。这个计划欢迎各地会说马来语,并有兴趣探访东马的热心旅客们参与!旅客们可到这一带小住一段时间,期间成为老师教导孩童们上课。
我们度过了几天和孩童们一起唱歌、画画、说话的日子。并发掘了许多他们的好和内心的美丽。






政法能剥夺他们学习的机会,但永远无法夺去他们的创意与才华。
我相信艺术能解救一切,只要我们有心支援,他们也定能发光发热。
宝贵时光:
还有一件关于他们的事,让我在闷热的34°下热泪盈眶。
态度
如果你也亲眼见到他们的乖巧、懂事、礼貌,和不争不抢、不吵不闹、不占便宜,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忍心不理会他们的情况。
34°C,没有冷气,没有风扇,在鸡寮旁、高脚屋下小小的一间单人房大小锌版木房。没有正常的桌椅,没有课本和作业簿,没有华丽的书包文具,只有一位老师,和44个热爱上学的小朋友。
即便环境近乎“惨不忍睹”,孩子们还是天天到学校报道。顶着大太阳或是滂沱大雨,甚至有些孩子每天都走1-2公里路却仍坚持要去上学。
这一趟公益之旅,目的是教育。但受到帮助的不止是孩童们,我更是受益良多。
我见到了世上好多我没见多的东西,目睹了我不曾经历、甚至没有幻想过生活。还来不及觉得悲伤,即已被孩子们感动。我陪着他们学习,从他们身上反而我学习了。
我们拥有好多,好多好多。多得我们都不把它们当一回事。看着这些孩子们仅仅因为能上学而满足,我真的极度惭愧。(事后有稍作反省)
你是否也愿意出一份力帮助他们呢?让我们保持联系。给我发一则短讯。 将来有任何计划落实,或是有任何更新,我会给你们发详细资料。<3 和你约定在“无国籍”。
更多有趣的短篇和当下的写实记录在我的IG。希望你们能过来看看。点这里

东马美丽的日出。和我对爸爸妈妈的亏欠。虽然他们仍然很爱我 ❤ (再借这个机会说多一次!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哟。谢谢你们生我养我供我上学,还一路支持我。爱你们!)
团队!至我很热心很了不起的队友们。大家都好棒!谢谢你们!